一、历史沿革
1956年,山南财政伴随着山南分工委的成立而成立,初建的财政机构叫“山南分工委财政科”,仅有一名工作人员,初建的山南财政无论是从职能还是机构看均极不完善,财政职能只能在局部范围内发生作用,而没有渗透到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中,支出主要是保证军供民需,整个财政是一种纯供给型财政。直到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,山南财政才有了自己的财政收入,但收入也十分低下,当年仅为67.31万元。1978年,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,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,山南财政开始进入一个全新时期,1979年本级财政收入186.9万元,支出4756.6万元。1991年,全地区本级财政收入突破1000万元大关,支出达到7599.4万元。尤其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,山南财政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,财政职能不断增强并逐步转变,财政收入步入山南财政历史最快时期。特别是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,全地区财政收入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,2004年首次突破亿元,2016年首次突破10亿元,2020年首次突破20亿元。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1.40亿元,实现历史新高。“十一五”“十二五”“十三五”时期,全市财政收入均保持了高速增长,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。
二、机构设置
根据《中共山南市委员会办公室 山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<山南市财政局职能配置、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>的通知》(山委办发〔2024〕43号)、《关于设立和调整市财政局所属事业单位的批复》(山机编复〔2022〕15号)规定,市财政局内设16个科室,含12个行政科室和4个所属事业单位。12个行政科室分别是办公室(政工人事科)、综合科(政策法规科、金融科)、预算科(债务管理科)、国库科(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)、经济建设科、行政政法科、科教和文化科、社会保障科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科、农业农村科、资产管理科、监督评价科(会计科)。4个所属事业单位分别是山南市财政局国库集中支付中心(国库集中支付局)、山南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、财政信息中心、财政绩效中心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